香港每日平均棄置到堆填區的飲料膠樽,多達500多萬個,反映減塑及回收成效差強人意。在綠惜地球等環保組織的長年倡議下,環保部門正準備推出相關的生產者責任法規(producer responsibility schemes,PRS),以作對應。 簡單而言,PRS通常藉財政手段,例如按樽費、玻璃樽徵費等,以經濟誘因促使生產商、零售商、以至消費者等「生產者」,負擔應有的環保責任。...
七年前,漁農自然護理署打算撤走五條熱門山徑上的垃圾桶,提倡「自己垃圾自己帶走」,但怕惹公眾投訴,圖添阻力。當時我剛離開服務十一年的環保團體,冇人冇物冇組織,但看到這做法方向正確又有意義,便膽粗粗請纓出謀,協力推進。...
要大家乖乖把垃圾丟進垃圾桶,是人類絞盡腦汁的「大爭戰」。...
環保署官員最近說,本港第一座焚化爐預計二○二五年啟用,緊接的第二座預期二○ 三○年代初投產,即使如此,兩座設施每日只能合力處理七千公噸廢物,仍有四千噸的缺口,「認為要與時並進及追落後,在全港物色地點興建更多轉廢為能設施」,意味焚化陸續有來。官員又以競爭對手新加坡為例,指獅城也有五座焚化爐,提醒香港要急起直追。...
綠惜地球「惜山競走」(Green Hero Challenge) 進行的郊野山徑垃圾調查,在統計約15,000件垃圾後,發現紙巾、煙頭佔比最高 (各佔21%),食物包裝 (20%) 緊隨其後。若計入濕紙巾、(濕)紙巾包裝,「紙巾類」數量高達4,592件,佔總量的32%。(表一)...
這故事的序幕,由「十個救火的少年」說起。朋友聽說海洋垃圾排山倒海,於是某年暑假約了六位友人到石澳「考察」,發現正灘乾淨得很,目測垃圾桶比垃圾多。轉到後灘,卻發覺一地膠樽、打火機、膠樽蓋。僅僅一小時,便清理出五百多個樽蓋。「原來灘岸好多垃圾,是真的,不僅僅是外國發生的事。」...
我們使用 cookies 來增強您的瀏覽體驗,提供個性化的廣告或內容,並分析我們的流量。通過點擊“接受所有”,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。